|
颗粒学翘楚云集:共眺生物医药的材料明天——“未来生物、医用材料”在线研讨会成功举办12月28日,由中国颗粒学会和仪器信息网网络讲堂联合举办的“未来生物、医用材料”在线研讨会成功举办,会议共邀请了6位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各大高校、研究院的教授、研究员做了精彩的会议报告,吸引了近200位网友踊跃参与。这也是仪器信息网与中国颗粒学会的首度合作,6位报告专家全部为中国颗粒学会的青年理事。 以下为本届网络主题研讨会精彩摘要,以飨读者: 汤新景教授的报告聚焦肿瘤靶向的拉曼纳米探针的构建和应用。近年来表面增强拉曼探针热度很高,在肿瘤的检测领域有非常大的应用。其研究团队发展了新型的生物拉曼静默区的核酸适配体靶向SERS纳米探针,并且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SERS多色拉曼成像和活体肿瘤的拉曼多光谱检测。其研究团队还发展了多色多靶头的SERS纳米拉曼探针,可进一步用于活体肿瘤的光热治疗。 酶是绿色高效的催化剂,近年来为了提升酶在非天然环境中的效率,酶的化学改造成为了生物医疗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主要从材料界面适配、与化学过程耦合、与人体环境相容三个维度开展研究。戈均教授的研究从酶-无机晶体复合物普适性的制备方法、作用机制、结构调控等方面介绍了其研究成果。100多个课题组200余篇报道采用了戈均教授的研究制备方法。 王怀雨主任的报告则讲解了二维黑磷的表/界面调控及生物医学应用。二维黑磷被誉为最具潜力的二十大新材料之一,二维黑磷是一种带隙随层数可调的直接带隙半导体,具有出众的光热效应、生物安全以及可降解特性,其在生理环境中最终降解生成的磷酸根离子在人体内广泛存在,因此在生物医学的多个领域中都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王怀雨教授及其团队通过配位修饰、共价修饰以及高分子共混等方法调控二维黑磷的降解性能,并进一步研究其在肿瘤成像、光热治疗以及骨组织修复等生物医学领域的潜在应用。 无细胞合成生物学被誉为是革新生物领域的前沿工程策略,该方法无需活细胞即可在体外实现基因转录翻译的生命活动过程,其开放体系提供了极大的工程自由度去合成设计生物产品。卢元研究员的报告以重大传染病应用为例,重点讲述如何利用无细胞合成生物学作为普适性手段,进行非天然或复杂蛋白质分子的高效合成、精准设计和改造,以解决生物合成手段中的科学与工程难题。 仿酶材料因来源方便、稳定性高和适用性强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现如今,仿酶材料生物催化活性的有效提升和精准调控被视为突破现有应用瓶颈的关键。刘桢研究员及其团队设计并发展了多种适用于生物医学应用的仿酶材料,通过表面改性和精准合成实现了活性的高效调控并拓宽了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粒径尺寸不均一,在进行注射时容易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和副作用,魏炜研究员的报告讲解了一种新的膜乳化技术和制备新工艺,在此基础上,揭示了颗粒与免疫应答之间的大小/结构-活性关系。优化的颗粒能够增强抗原的摄取/呈递,促进淋巴结靶向,并促进优选的细胞因子产生。其研究团队还据此设计了新的仿生疫苗,并证明其用于肿瘤治疗的可行性。 干货满满的高水平讲座得到了广大网友的热烈欢迎,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并在报告的答疑环节与各位专家踊跃互动交流,为仪器信息网与中国颗粒学会的首度线上合作,赢得了漂亮的头彩。后续双方还将继续深度合作,围绕颗粒及表界面热点行业和话题,开展更多更丰富的精彩活动,广大网友们可以在屏幕下方的留言去,留下你所期待的颗粒学相关内容,下次活动,或许就将为你开展! 讲座专家接介绍: 1.汤新景: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国自然基金委优青。199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2002年在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3-2009年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等研究。2009年回国加入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近年来,在反义核酸药物及非编码RNA等功能核酸的定点修饰及其功能的精确光调控、新型荧光核酸探针和新型肿瘤靶向的光学纳米探针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目前,在包括Angew. Chem. Intl. Ed., Nucleic Acids Res., Chem Sci., Anal Chem.等杂志上发表论文约70篇。同时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项目、面上项目,以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和科技部973项目。
3.
卢元课题组研究的中心模式是利用多学科交叉手段操作生物大分子和复杂的生物网络;研究的焦点在于发展和应用世界最前沿的技术,突破天然生命体系的限制,快速改造核酸分子、蛋白质、代谢路径、细胞和系统网络,以解决生物制造、人类与动物健康、农业防护等领域最具挑战性的工程难题。更多信息请浏览课题组网站: http://LuLab.org/。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发表SCI论文61篇,引用2300余次,h因子29,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Biomaterials,Nano Lett.,ACS Nano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篇。
科研成果: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Immunity、JACS、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Advance Functional Materials、Biomaterials等著名学术期刊上共发表SCI论文70篇,他引3000余次;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共45篇,10篇为封面文章。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参与编写中英文论著5部。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科学家奖、中国药学会青年药剂学奖、侯德榜化工青年科技奖等多个奖项,并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优秀会员、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和北京市高创人才计划。 |